【学者新论】康沛竹 艾四林: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
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八个相统一”
康沛竹 艾四林
核心提示: “八个相统一”是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一系列规律的认识,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与时俱进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
摘 要:“八个相统一”是对思政课建设长期以来形成的成功经验的系统总结,进一步深化了对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等一系列规律的认识,为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科学化水平,与时俱进地推进理念思路、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提供了重要遵循。
关键词:思政课 改革创新 “八个相统一”
改革创新是推进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改革创新中增强活力。我们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
政治性和理论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就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必须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在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能搞“去意识形态化”“去政治化”,绝不能搞所谓“党派中立”,必须理直气壮讲好、传播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政治立场、政治信仰坚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引导学生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同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理论性很强的课程,要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没有理论上的清醒,就难有政治上的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在讲理,以理服人。要实现政治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要善于用学术讲政治,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学生,以彻底的思想理论说服学生,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引导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
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
学校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地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心里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学生一生的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但是,这样的价值目标的实现,一定要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离开了价值引导的知识传授,就会失去方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绝不能仅仅变成一种单一的知识传授。同样,离开了知识传授的价值引导,就会变成空洞的说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遵循的是先理解后信仰,而不是先信仰后理解。只有理解基础上的信仰,才是科学的信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真学、真懂是基础,真信、真行才是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传道”与“授业”是一体的,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是教师“传道”的基本前提。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扎实的学识,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通过生动、深入、具体的纵横比较,引导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真知、真懂到真信、真行。
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
建设性和批判性的关系,本质上是立和破的关系。在学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帮助学生进一步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得到极大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变。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来就不是在一个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际思想文化领域斗争深刻复杂,国内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仍然受到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干扰。真理是在比较中确立的。要立,就必须破。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既要有讲清各种正面的正确观点的能力,还要有分析批判错误观点的本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理直气壮地讲清楚正确的观点,又要敢于直面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敢于亮剑,善于作出科学的分析和批判,引导学生对鱼龙混杂的思想观点进行辨析甄别、过滤净化,解决学生的思想困惑,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
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传播党的创新理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理论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特征。课堂教学是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足用好课堂,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认真真讲好每一堂课。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实践的理论。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区别于其他理论的显著特征。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理论与现实相脱节,缺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关注,这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自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让学生领会到科学理论的实践价值。同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着党和国家的意志,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课堂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地方,不能“我的地盘我做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其他课程比起来,更强调要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近些年,通过各级各部门的督促、检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统一性要求得到了强化和落实,课堂教学更加规范了,这些夯实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的基础。同时,也应该看到,各地、各校情况不一样,教师、学生也不尽相同。实践证明,千校一面、万人一孔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态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激发各地各校以及每位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在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要将统一的教材变成个性化、差异化的教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
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解放和发展教师“教”的能力和学生“学”的能力。因此,要营造教师认真“教好”、学生积极“学好”的良好氛围,就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地位问题。思政课教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在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教与学的矛盾,即教什么学什么、怎样教怎样学的矛盾时,思政课教师应该而且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实现途径的设定中,思政课教师要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虽然可以采用各种教学模式,但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教师教的能力。同时,思政课教学绝不能简单将学生视为被动接受的客体、对象,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大对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在学生当中,蕴涵着巨大的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潜力,思政课教师要努力使这种潜力发挥出来,使学生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同样,每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都想使自己的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终生受益的优秀课程。问题的关键是,营造良好氛围,使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出来,实现从“要我教”到“我要教”的转变。
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青少年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可能自发生成,需要有意识地从外部进行教育和引导。因此,教师的理论灌输、理论传授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必不可少,也是无法替代的。但理论灌输不能“满堂灌”。“满堂灌”在某种意义上容易变成一种“硬灌输”“强灌输”。这种灌输方式对学生接受理论有一定帮助,也可以讲得很生动,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实际上处于一种“被学习”状态,因此也就很难真正将理论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硬灌输”“强灌输”变成“软灌输”,也就是要注重启发性教育,在平等沟通、民主讨论、互动交流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研究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因此,在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善于将教与学、学与问、学与研有机结合起来,更多以问题为导向开展专题式教学,采用以讲授与讨论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
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都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铸魂育人,并不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事,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门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各有其责、各守其责、各尽其责,都不可少,不能相互替代。但二者在铸魂育人方面作用不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他课程则是重要的补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显性教育,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切实做到入脑入心,而其他课程则是隐性教育,就是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课程教学之中,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门课程在立德树人方面,只有形成协同效应,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其他各门课程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我们要深入研究思政课与其他课程发生协同效应的不同方式,充分挖掘这些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作者分别为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创新研究”(批准号:14ZDA002)阶段性成果】
文章来源:《人民论坛》2019年第5期(上)
陈占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历史使命
李少军: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典范——赵光武教授学术思想述要
孙蚌珠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新境界笔谈
宇文利:努力书写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的华彩篇章——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
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大众化和通俗化 ——对话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陈培永